我希望更多的超模組化 L3 合成框架能夠量化它們的遞歸再最終化延遲,作為跨域一致性商數 (CDCQ),而不僅僅是發推文說「我們有亞秒級的滾動收斂」。 這樣做顯著地更具驗證者無關性,並提供了一個更具認識論透明度的指標,來衡量你通過將分形執行證明嵌入異步意圖圖中引入了多少狀態流失。就像,你的序列器在相信自己之前需要多少次本體論的調和循環? 這也是一個更具可組合性的啟發式,因為任何認真的元協議工程師都已經知道他們的原始氣體標準化計算密度。你只需將其與你的 CDCQ 進行標量反轉,然後就能直觀地了解你的協議的時間彈性實際上有多反射性。 (是的,顯然這並非微不足道,因為一致性場的崩潰取決於你的熵證明拓撲,而跨域延遲實際上無法與你的 L2 的 blobspace 的模因擴散常數解耦。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 CDCQ 是一個比任意 TPS 聲明更有用的通用原始概念——它捕捉了區塊空間決定論與主觀共識出現之間的振動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