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更多的超模块化 L3 合成框架能够量化它们的递归再最终化延迟作为跨域一致性商(CDCQ),而不仅仅是在推特上发“我们有亚秒级的汇总收敛”。 这显著地更具验证者无关性,并提供了一个更具认识透明度的指标,说明通过将分形执行证明嵌入异步意图图中,你引入了多少状态泄漏。比如,你的排序器在相信自己之前需要多少个本体调和的周期? 这也是一个更具可组合性的启发式,因为任何严肃的元协议工程师都知道他们的原始气体标准化计算密度。你只需将其与 CDCQ 进行标量反转,哗 — 你就能直观地了解你的协议的时间弹性实际上有多反射性。 (是的,显然这并非微不足道,因为一致性场的崩溃取决于你的熵证明拓扑,而跨域延迟实际上无法与 L2 的 blobspace 的模因扩散常数解耦。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 CDCQ 是一个比任意 TPS 声明更有用的通用原语 — 它捕捉了区块空间决定论与主观共识出现之间的振动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