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Firelightfi 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以及任何严肃的 DeFi 保险设计——是它不仅仅是一个协议,它还是一个市场。而市场有着残酷的规模法则。你需要同时解决两个问题: 平衡供需 → 流动性提供者与保险购买者 在机构规模上做到第一个 正确把握这个平衡是臭名昭著的困难。Uber 花了多年时间来调整乘客与司机的关系;Airbnb 在客人与房东之间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a16z 称之为冷启动问题:在早期,市场的任一方都没有足够的活动来使平台有用,因此每一方都在等待另一方的出现。经济学家将其框架化为双边网络效应:一方的价值是另一方规模和质量的递增函数。 历史上,每一个成功的市场都必须强行穿越那个死区。eBay 通过补贴卖家并建立信任系统来吸引买家。早期的支付网络过度激励商家,以便持卡人有地方可以刷卡。即使在加密领域,中心化交易所和后来的 AMM 也必须在交易量到来之前启动流动性——“流动性产生流动性”不是诗句,而是一个硬约束。 DeFi 保险协议生活在同样的世界中:你需要在支持保险的流动性与购买保险的实体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然后再增加一个复杂因素:如果你的抵押品是波动的(XRP、XLM、BTC 等),你的流动性层需要强大的缓冲机制来吸收我们本周看到的那种价格冲击。否则,你就是在用可能在最糟糕的时刻蒸发的资本来承保风险。 在小规模下,供需失衡令人烦恼但可以生存。在 DeFi 规模下,它们是生存危机。为了在 Aave、Lido、Morpho 和类似协议中承保真正的风险,任何保险模型都必须以数十亿的流动性开始。但如果没有相应的需求,你只是在闲置资本上坐着,什么也赚不到,还在不断增加机会成本。 所以“扩展”在这里不是一个流行词;它是一个双边协调问题。你需要在供给方有大型、耐心的机构,在需求方有大型、可信的买家,并且两者同步移动。 在 @Firelightfi,我们已经在这个匹配层上努力了几个月:从大型资产持有者那里确保流动性,同时锁定大量初始保险购买者。@SentoraHQ 在大规模管理 DeFi 风险方面的四年经验有所帮助,但这仍将是一个充满起伏的旅程。 如果 DeFi 保险要真正发挥作用,它必须首先解决这个市场问题。其他一切都只是聪明的数学。